信陽村醫集體抵制新農合 數萬農民新農合“作廢”了
十三里橋鄉隸屬于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距信陽市中心6.5公里,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約4萬。
在信陽市浉河區十三里橋鄉,記者經走訪多位村民證實新農合被“作廢”情況屬實。
十三里橋鄉黃灣村郭女士告訴記者:“我們這兒現在看病,用新農合報銷根本不管用,今年我去村衛生室兩次看病拿藥,醫生都不讓用新農合報銷,說是作廢了,我們錢都交了,無緣無故就給作廢了,難道是被國家給騙了,明年說什么也不交新農合保險了。”
十三里橋鄉晏廟村吳先生告訴記者:“新農合在他們這兒管理混亂,到村衛生室看病,動不動就不讓用新農合報銷,一會兒說是政策還沒開始,一會兒說是作廢了,國家惠民政策成了欺騙老百姓的幌子,新農合政策規定,屬群眾自交的費用,如果本年度用不完,可以累積到下一年繼續使用,可在浉河區乃至信陽市,2011新農合屬村民自交的費用,不管你有沒有用完,2012年元旦過后,全部作廢。”
新農合管理混亂 遭村醫集體抵制
信陽市浉河區十三里橋鄉,數萬農民參保的新農合為什么被集體“作廢”,記者歷時一周,走訪了十三里橋鄉十五個行政村的十四個標準化村衛生室。
據近50名村醫反映,當地新農合管理混亂,亂收費現象嚴重,村醫補貼發放不到位,新農合遭遇集體抵制。
村醫們告訴記者,之所以聯合起來抵制新農合,是因為生存不下去了,村醫們的生活來源主要靠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基本醫療服務補償、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專項補助等,但當地衛生主管部門發放補貼不到位,造成村醫難以生存。
2012年3月至今,十三里橋鄉每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只領到本村人口數乘以4.5元的診療費補助,其他補貼一概未給,青石橋村衛生室6名村醫,一年只靠一萬多元的補貼生活,無法生存。
拿不到國家補貼,相應的衛生服務內容又多,不少村醫只能造假數據,比如給村民造假健康檔案,對村民進行衛生宣傳、健康指導時走形式等。
主管部門借機斂財
不僅如此,村醫報銷的新農合費用被強制要求全部用于夠買基藥,基藥定價高于市場同類藥品售價20%以上,村醫到基藥公司購買藥品,還要支付藥品總價的17%購買稅票。
一名村醫舉例告訴記者,一盒正天丸,在藥店購買只需11塊多,到基藥公司購買,竟要18塊多,說是實行藥品零差價為農民減輕就醫負擔,實則讓農民看病花了更多的錢。
衛生局進行電腦聯網,每個標準化村衛生室竟收取1200元的端口費,村醫們質疑借機斂財。
十三里橋鄉十四個標準化村衛生室,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竟沒有一家持有“醫療執業許可證”,村醫們告知正在年檢換證,已被鄉衛生院收走近4個月了,他們現在都屬無證行醫。
既要實行藥品零差價,又不發放相應補貼,新農合報銷費用還要全部用于購買基藥,村醫墊付的錢越多,越無法生存,只能集體抵制,讓新農合在此地“作廢”。
建設標準化衛生室 村醫自掏腰包買地皮
在浉河區浉河港鎮,記者經走訪該鎮十二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得知,這里的村醫雖然沒有聯合起來抵制新農合,但對于衛生局強制規定新農合報銷資金必須全部用于夠買基藥,基藥定價偏高,收取入網端口費、長期扣押“醫療執業許可證”等普遍存在不滿。
國家明文規定,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由村委會無償提供建設用地。但在浉河港鎮,建房所占地皮,都是由村醫自掏腰包3-5萬元買來的,加上房屋建設費用,每個標準化衛生室村醫投資都在20多萬元,現在既無土地使用證,也無房屋產權證,村醫們惶恐不安。
主管部門推諉搪塞
十三里橋鄉中心衛生院楊院長、辦公室余主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村醫補助沒有發放到位,是因為上級核查衛生院財務,有10萬元補貼款一直沒有取出來;報銷的新農合費用被強制要求全部購買基藥,是國家統一規定的;基藥定價過高,是因為基藥公司執行的是基藥最高限價(價格屬上限),村醫買稅票也是把錢交到了基藥公司;2011年新農合屬村民自交的費用,在年底被浉河區衛生局統一劃撥到了公共賬戶;村醫自掏腰包買地皮建標準化村衛生室是當時的政策造成的。
隨后記者電話聯系了信陽市衛生局新農合管理辦公室,一高姓負責人聽完記者反饋的情況后稱,會立即向有關領導進行匯報,相關調查結果將及時向記者予以通報。
信陽市浉河區新農合工作中突顯的問題,在信陽市其它區、縣是否同樣存在?本網將繼續關注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