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腸炎臨床路徑
(2009年版)
一、輪狀病毒腸炎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輪狀病毒腸炎(ICD-10:A08.001)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小兒內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七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1.病史:6-24月齡小兒多見,腹瀉,大便為黃稀便、水樣或蛋花湯樣,每天可達10余次,伴或不伴發熱、嘔吐。
2.體征:有或無脫水征,腸鳴音活躍。
3.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鏡檢正常,或見少許白細胞,無吞噬細胞;血常規白細胞正;蜉p度升高;大便輪狀病毒檢測陽性可確診。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小兒內科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七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1.消化道隔離至腹瀉緩解。
2.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糾正脫水和電解質酸堿紊亂。
(四)標準住院日為4-7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A08.001輪狀病毒腸炎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只要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須檢查的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
(2)C反應蛋白(CRP);
(3)肝腎功能、血電解質;
(4)大便輪狀病毒檢測。
2.根據患兒病情可選擇:血氣分析、大便乳糖檢測等。
(七)藥物選擇。
1.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
2.腸道菌群調節劑。
3.胃腸粘膜保護劑。
(八)必須復查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
2.血電解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