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是物聯網最具潛力的應用之一。在醫療物聯網中, "物" 包括醫生、病人、關注健康的人群、醫療器械、藥品等;"網" 即醫療和健康管理的工作流程;"聯" 即通過信息交互,將與醫療有關的"物" 編織成具備智能的醫療"網" 的過程。

物聯網對醫療的改造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移動醫療/遠程監護平臺
遠程監護平臺能夠自動采集多項生命體征數據,自動將數據上傳至醫院控制中心,實時分析數據并預警,并由醫生提供遠程醫療服務. 利用多種便攜設備,數據的采集可以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
遠程監護系統能夠監護心臟功能、排尿、血壓、血糖、睡眠等多方面的疾病,在心臟功能實時監護系統和睡眠監護系統方面有較高價值。

比如為彌補傳統診療手段的不足,遠程無線睡眠監護系統能夠在患者家中實時檢測患者睡眠時的各項體征,并通過藍牙將數據發送至手機,進而通過無線網絡將數據傳輸至醫院控制中心。當檢測到患者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的癥狀時,系統會自動通知醫生。然后,醫生通過網絡遠程控制患者家中的可調節枕頭的高度與仰角,改變患者的睡眠姿勢,最終使患者恢復自主呼吸. 可調節枕頭對中輕度OSAS 患者有很好的療效,患者在家中就可以得到高質量的治療。
IDC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醫療服務市場規模超過42億元人民幣,預計2017年將達到125億元人民幣。從收入構成的角度來看,移動醫療增速較快,年復合增長率超過70%,遠超40%左右的行業平均增速。
2、醫療設備管理
隨著科技進步,現代醫療服務越來越依賴于先進的醫療設備。科學合理地購置、使用以及維護數量龐大的醫療設備,有效規劃與管理各種醫療資源,對提高疾病的診斷率和治愈率,改善醫院的運作效率從而降低運作成本,提升醫療服務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現階段,醫療設備的管理主要借助紙質文檔進行人工記錄與配置。其主要缺陷在于無法實時追蹤設備使用情況,定位困難,并且由于人工記錄設備狀態程序十分繁瑣,非常容易出錯,造成數據不一致。
此外,紙質文檔不能讓管理者方便地查看醫療設備的使用歷史,因此難以發現未使用的設備,造成閑置設備無法被及時調度到需要的地方,導致了較低的設備利用率. 為了加快記錄速度,可對每件設備增加條形碼或RFID 標識,但這種方法需要手持式或固定式的讀取設備,受到讀取設備功能的限制,并且仍然無法實時跟蹤設備的位置。
利用傳感設備, 可以彌補現有設備管理方法的不足。無線功率傳感器可以檢測出設備的用電負載和周圍的無線信號強度, 并將這些數據通過無線傳感器網關上傳到醫院數據中心。然后, 數據中心根據上傳的數據, 利用室內定位與機器學習技術, 能夠計算出設備的位置和使用情況, 進而能夠為用戶提供云服務, 包括執行用戶查詢和生成所有設備使用情況的統計分析報告等功能。
3、"以患者為中心" 的醫院工作流程管理
目前,醫療服務的主要工作流程是以醫院為中心的。患者就醫時,首先通過掛號排隊方式配合醫生的坐診時間;如需進行血檢、尿檢、CT 等各種檢查,則需要先交費,然后逐一到各個檢查地點配合檢查;拿到醫生處方后,還需要再次排隊繳交藥費并到藥房取藥. 當病情復雜時,上述過程還可能會重復多次。
這個傳統流程對于患者和醫院而言都是十分低效的。例如,由于每種醫療檢查的需求量與耗時都不相同,各個檢查地點的排隊情況是不同的。由于患者對醫療流程不了解或對醫院情況不悉,在需要進行多項檢查時,難以根據具體排隊情況,選擇最省時省力的檢查順序。對于醫院而言,某個流程環節的低效會影響到整個醫院的工作效率,如繳費窗口開啟數量不足時,可能導致繳費環節的大量排隊,并使得藥房、各類醫療檢查或其他相關環節流量不足,造成設備和人員的閑置浪費。
物聯網技術可以改變醫院工作流程,提高醫療服務的整體效率。在醫院工作流程的各個環節都有傳感器設備感知實時狀態并上傳至醫院數據中心。實時狀態包括醫生與護士的繁忙程度、檢查設備使用率、排隊長度、耗材存量等。患者隨身攜帶一個移動終端,可以是安裝了特定應用的智能手機,也可以是醫院提供的專用設備。這個移動終端的主要實現3 種功能: 1)記錄患者的就診狀態,能夠以友好的流程圖示告訴患者已完成與未完成的就診步驟,對于每個步驟還會提供包括地點和流程等詳細信息; 2)從醫院數據中心得到醫院的實時狀態,并顯示在就診流程圖上,幫助患者選擇下一個就診步驟; 3)提供智能調度服務,綜合患者的就診狀態與醫院的實時狀態,為患者建議一個最優化的就診流程。另外,家屬也可配備類似的移動終端,協同幫助患者進行繳費和取藥等無需患者參與的環節。這種"以患者為中心" 的醫院工作流程可以最大化地節省患者的時間,同時提高醫療人員、設備、場所的利用。
IDC數據,2015年中國醫療IT市場規模為254億元,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30億元,2015-2020年度的復合增長率為11.1%。

當然,以上功能實現,都有賴于云計算與云服務,另文再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