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掛不上號,去急診看;不知道看哪個科,去急診;白天沒時間看病,晚上去急診看……今后,這些非緊急情況去急診,可能不那么“劃算”了。5月1日起,北京20家設有急診的市屬醫院將啟動“急診分級”就診。看病前先分級,不再按“先來后到”順序,改為按病情嚴重程度分級候診。
年均超200萬人次,“急診不急”問題普遍
急診科是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場所,承擔著24小時不間斷的緊急醫療救治任務。近幾年,大醫院急診量逐年增長。
北京市醫管局統計的一組數據顯示,在市屬20家開設急診的醫院中,2012-2013年急診量為年均200萬人次,2014-2015年為年均210萬人次,2016-2018年達到了年均235萬人次。增長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非急診患者占用了急診資源,造成急診就醫人數攀升、環境擁擠。
有急診科醫生這樣向北青報記者描述:“每一個前往急診的患者,都希望自己第一時間得到救治,也因此導致出現很多‘急診不急’的狀況。”
為了能讓有限的急診資源更好地用于搶救危重患者,北京將提高急診的“準入門檻”。
日前,北京市醫管局印發了《市屬醫院開展急診預檢分診分級就診工作的通知》,5月1日起,北京20家提供急診服務的市屬醫院,將統一實施“急診分級”。
就診前先“分級”,非急癥患者等候時間長
今后北京大醫院急診將如何“分級就診”呢?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在急診入口的顯著位置,將設有分診臺。專業的醫護人員按照“預檢分診、急重優先”的原則,借助信息化等手段,對就診患者的病情進行科學評估,將患者分為“瀕危、危重、急癥和非急癥”1-4級分級管理,合理安排患者就診順序,優先處理較重病人:
1級、患者病情瀕危、隨時可能危及生命,即刻進入復蘇室或搶救室進行搶救,如心跳呼吸驟停、休克、明確的心肌梗死等;
2級、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惡化、存在生命危險,10分鐘內進入搶救室進行救治,如嚴重呼吸困難、昏睡、急性腦卒中等;
3級、患者病情急,存在潛在的生命威脅,先于4級非急癥患者優先診治,如急性哮喘、吸入異物、持續嘔吐、胸腹痛、輕中度外傷等;
4級、患者患非急癥,病情程度一般,如無危險特征的輕微疼痛、不需要縫合的小擦傷、穩定恢復期患者復診、僅開具醫療證明等。
1級和2級患者屬于較重級別,一直以來在各醫院都是優先救治。這次全面分級后,變化較大的是3級和4級患者。這也意味著,非急癥患者到急診就診的話,等候時間會較長。
分級后,患者將到不同的就診區域候診。急診的分診系統將與排隊候診叫號系統聯動,同時醫護人員也會對候診患者定期巡視,保證患者及時就診。
定期巡診+動態評估保證患者安全
被評估為3級和4級的患者也許會擔心,會不會自己明明屬于1級或者2級,但被分錯了?
根據《通知》,將由“人”+“儀器”雙重合作保證分級的科學公正性。首先,醫院急診科均安排經驗豐富的人員從事急診預檢分診工作,并組織急診相關的所有醫務人員,進行全員專項培訓。此外,分級最重要的依據是專業儀器對患者生命體征的采集,包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醫務人員再結合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做出最終科學的分級及隸屬專科。
3級和4級患者等候就診期間如果出現突發的病情惡化怎么辦?
在前兩重保障的基礎上,還會增加專業人員定期進行巡視,對候診患者的病情及潛在的危險動態評估,根據最新的評估情況再次分級,保證患者生命安全。患者如有突發不適,也請及時告知醫務人員,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醫療護理措施。
實施“急診分級”20家醫院名單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4.北京積水潭醫院
5.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6.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7.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
8.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9.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10.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1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12.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
1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
14.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
15.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
16.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17.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
18.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19.北京回龍觀醫院
20.北京老年醫院
來源:微信公眾號“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