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場上,半路截和并不少見。但一家國企醫院卻因收購“截和”演繹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目前,國企醫院改制已接近尾聲,湖北江漢油田總醫院也在進行二次改制,多家資本與醫療集團參與競爭,華潤醫療、新里程醫院集團出局,其中新里程在九進三進入第二輪的競選中獲得投票數最高,但最終投資者為海王生物。
對于這個結果,湖北江漢油田總醫院一片嘩然。7月31日,在網絡上流傳湖北江漢油田總醫院院長雷正秀發布《給全院員工的一封信》(下稱“公開信”)稱,因操作不透明、收購方財務狀況糟糕等堅決抵制海王生物收購。
8月5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就此事采訪雷正秀,對于《公開信》的內容她并不否認,表示現在等待上級部門的處理結果,希望改制不要影響醫院發展及損害全體員工的利益;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向海王生物董秘辦進行咨詢,相關負責人稱對此事并不知曉。
8月6日,湖北江漢油田總醫院一位接近管理層的員工張為民(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醫院員工很擔心并無投資和運營管理醫院經驗的海王生物能夠運營、管理好醫院。“我們也看了海王生物的財務數據,擔心他們只是為了將醫院營收進行并表,提升股價,對于醫院如何可持續發展并沒有實質性規劃。”
8月4日,一位長期參與醫院并購的業內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企醫院收購過程中遇到各種競爭甚至“截胡”的事情很多,但院長帶頭抵制收購的并不多見,醫療不同于其他領域,完成收購后僅僅是一個開始,投后管理才是關鍵。“現在有一些原來收購了多家醫院、想轉型醫療行業的上市公司找到我們,想轉出他們手上的醫院,因為他們沒有醫療管理經驗,不了解行業發展性質,吞下多家醫院后無法管理,現在只能回吐。”
海王生物“截和”
湖北江漢總醫院為原江漢油田中心醫院,1996年通過湖北省等級醫院評審,成為天門、仙桃、潛江地區唯一的國家三甲醫院,至今也是湖北潛江地區唯一的三甲醫院。醫院開放床位1000張,設有28個臨床科室,5個醫技科室,年門診工作量65萬人次,出院病人2.7萬多人次。醫院還下轄15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站和1個托老康復中心。
在國家要求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移交改制或集中管理,采取移交、撤并、改制或專業化管理、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進行剝離的大背景下,江漢總醫院走上了改制之路。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開始有12家機構競購江漢總醫院。過去幾個月中,一輪輪競購,進入最后一輪的有三家:海王集團、華潤醫療和新里程醫療集團,其中,新里程醫療集團是得到同意票數最多的一家。
不過,在7月30日下午,湖北江漢油田總醫院產權改革領導小組舉行的遴選會中出現了反轉,海王生物獲得最高遴選票數。7月30日晚,雷正秀便給全院員工發出一封《公開信》,反對將該院交由海王集團改制。當日凌晨,這封《公開信》便在這家醫院的職工微信群內廣泛傳播。
《公開信》指出:“事實上這個結果在幾個月前就已確定,并且在領導小組及部分干部職工中早已不是秘密。”“董事長胡望明自稱無法對上市公司進行評價,因此從未看過、分析過海王年報及有關報道,也自稱從未聽到過職工有什么議論和擔憂。總會計師、董事會董事江軍作為領導小組中唯一的財務專業人員,也以自己無法對上市公司進行評價為由拒絕研究和討論針對上市公司財務問題的質疑。”
張為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按招標法,在確定中標人之前,雙方不能就投標價進行實質性談判。而且必須當著全體投標人公布價格。公布后投標價不得更改。而且就目前海王生物的財務狀況,我們也擔心其收購僅僅是為了拉升股價。”
海王生物遭質疑
《公開信》提到,海王生物近三年負債率較高。查閱海王生物財報可以發現,其資產負債率從2016年至2018年分別為64.72%、79.05%、82.69%;其中2018年凈資產中商譽占65%。三年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4.97億、-24.33億、-11.35億。
與此同時,截至8月2日,海王生物股份質押比例43.96%,質押市值為39.83億人民幣。其中海王集團為海王生物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45.96%,但所持股份中質押比例高達99.8%。
另外,在2018年報中,海王生物也提出公司自身存在的重大缺陷,董事、監事和高層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發生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舞弊行為,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公司因發現以前年度存在重大會計差錯,更正已上報或披露的財務報告等。
2019年5月30日,海王生物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發的《關于對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報問詢函》,要求海王生物說明“頻繁開展資產收購的背景及必要性,并評估對公司財務數據的影響”,“短期借款大幅增加的原因、用途,并評估對生產經營和盈利能力的影響”,“公司是否存在債務償付風險”等。
海王生物的年報顯示,2016-2018年公司共花費60.49億元共收購78家公司,主要為收購兼并醫藥商業流通項目。對此,集團對下屬的醫藥企業的管理團隊需要擴大,相應的管理成本相應增加。2018年僅管理費用就有11.75億元,相較于上年同期上漲91.46%。財務費用為9.04億元,相較于上年同期上漲184.37%,均高于營業收入53.9%的增長率。
海王生物的大量收購并沒有增加其收入,反而為其發展增加一定負擔。正如其2018年報表明的計劃,“2019年公司需要以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戰略為引領,持續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在2018年打下的堅實基礎之上控制增長節奏,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在業內人士看來,正是基于轉型升級的基調,加上像湖北江漢油田總醫院這樣年收入達數億規模的三甲醫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海王生物資金緊張的狀況。
8月5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海王生物董秘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海王生物收購江漢油田總醫院事宜并不知曉,對于是否基于戰略轉型需要而收購三甲醫院并未置評。
受加快公立醫院改革、互聯網概念加入、非醫療行業投資(特別是上市公司加入投資行列)等一系列影響,近年來我國醫院及醫療機構的并購交易非常活躍,通化金馬、恒康醫療、益佰制藥、人福醫藥、綠景控股等都宣布收購醫院。
但在醫院并購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 失敗的案例也層出不窮。
人福醫藥曾在2017年底出資1億元收購黃石大冶有色醫院75%的股權,并稱未來3-5年將布局超過20家醫院,但2018年出現上市20余年來首次虧損(巨虧27億元),黃石人福醫院、武漢宏昇生殖健康中醫醫院等非核心資產被出售;三年前以百億定增轉型醫療的房地產企業綠景控股,目前也在將收購的醫院回吐,將全資子公司廣州明安持有的北京明安100%股權、明安康和100%股權出售予明智未來;將廣州明安持有的南寧明安70%股權出售予廣州譽華。
北京中醫藥大學鄧勇教授表示, 醫院并購中企業、醫院和政府等主要參與方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對企業來說,存在并購主體多元化,,醫院并購市場魚龍混雜;收購對象與投資模式選擇不當;投資前調查評估和投后管理不到位。而醫院方存在公立醫院領導管理體制不健全,另外職工擔心醫院改制,取消原來事業編制、以后的養老問題以及擔心面臨激烈的職場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