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指南
(試行)
目 錄
前 言……………………………………………………………5
組織領導及管理措施……………………………………………6
中醫臨床科室功能定位與設置…………………………………8
中醫專。▽?疲┙ㄔO………………………………………11
中藥房建設……………………………………………………14
中醫藥人才培養…………………………………………………17
中醫藥科學研究…………………………………………………21
中醫臨床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之間建立協作機制……………24
中醫藥科室中醫藥文化建設…………………………………26
前 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衛生部和總后勤部衛生部聯合印發《關于切實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的意見》(國中醫藥發〔2008〕14號),進一步提高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水平,在總結軍地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特別是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建設經驗的基礎上,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勤部衛生部組織制定了《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用于指導各級各類綜合醫院(含?漆t院)的中醫藥工作。
《指南》編制分為資料收集、素材整理、實地調研、分類編寫、修改完善、專家論證等幾個階段,歷經2年左右的時間。其間,廣泛聽取各級衛生、中醫藥行政部門、綜合醫院、有關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指南》分為前言、組織領導及管理措施、中醫臨床科室功能定位與設置、中醫專病(專科)建設、中藥房建設、中醫藥人才培養、中醫藥科學研究、中醫臨床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之間建立協作機制、中醫藥科室中醫藥文化建設共9個方面,對綜合醫院如何開展中醫藥工作做了詳盡的介紹,力爭在內容上適應需求、突出重點,體現《指南》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本次《指南》編寫工作屬于首次嘗試。受水平所限,《指南》中難免有不足之處,請各地衛生、中醫藥行政部門、綜合醫院和有關專家提出寶貴意見,以便對《指南》做進一步修改完善。
一、組織領導
(一)醫院應有熟悉中醫藥政策和知識的院長或副院長分管中醫藥工作,負責組織制定醫院中醫藥發展的措施與辦法,協調解決中醫藥工作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督促有關中醫藥政策措施的落實。
(二)醫院在業務管理部門安排專人負責全院中醫藥業務管理,或在業務管理部門中按照分工安排人員負責其職責范圍內的中醫藥業務管理,并指導和檢查相關臨床醫技科室的中醫藥工作。
(三)中醫臨床科室應有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背景的人員擔任科室負責人,負責本科室的中醫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及行政管理工作;組織制定本科室中醫藥發展計劃,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診療規范與技術操作規程,保證醫療質量及醫療安全;組織開展中醫藥特色技術與方法,開發中醫服務項目與特色中藥制劑;在醫院統一安排下,負責組織全院中醫藥業務指導和培訓,參與醫院中藥用藥規范的制定工作等。
(四)其他
醫院應當根據工作需要將中醫臨床科室和中藥房的負責人、業務管理部門分管中醫藥人員作為醫院管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病案管理委員會、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職稱評定委員會、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等相關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定期參加會議和活動。
二、管理措施
(一)把中醫藥發展納入醫院整體發展規劃,并根據自身實際確定中醫藥業務重點發展方向,統籌規劃中醫藥工作。
(二)保證對中醫藥科室建設的投入,在診療設施設備、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重點建設,改善中醫藥科室的工作條件,保證中醫藥科室與其他科室同步發展。
(三)制定鼓勵和支持中醫臨床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開展業務合作的措施,建立有效協作機制,為中醫藥服務拓展到醫院其他臨床科室提供制度保障。
(四)在職稱晉升、進修學習和學術交流等方面為中醫藥人員創造條件,保證與西醫藥人員同等待遇;對中醫藥人員技術職稱的評聘要實行同行評議;對已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中醫藥人員,聘任指標要實行單列。
(五)制定中醫醫療質量控制措施與方法,加強中醫醫療質量的管理,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六)加強中藥質量的控制與監測,規范中成藥、中藥飲片的質量管理,建立中藥臨床使用不良反應監測、報告制度。
(七)制定鼓勵各臨床科室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補償措施和辦法,積極支持臨床科室開展中醫藥服務。
(八)建立中醫藥服務績效考核制度,將中醫藥服務提供情況納入醫院各臨床科室及其管理人員年度工作考核目標。要注重從中醫藥服務的數量、質量和產生的社會效益等方面對各臨床科室進行績效考核,避免以單一的經濟指標作為考核依據。要將中醫病案書寫甲級率、中藥處方書寫合格率、辨證論治優良率、中成藥辨證使用率、中醫藥治療率、門診中藥飲片處方占本科室門診處方總數的比例、治愈好轉率等納入相應科室和醫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一)中醫臨床科室是綜合醫院提供中醫藥服務的主體,應該發展成為帶有全科性質的臨床科室,根據臨床需要能夠提供中藥飲片、中成藥、針灸、推拿等不少于4種中醫藥服務。
(二)緊密結合醫院的發展重點和優勢?茖2。l揮中醫特色優勢,加強中醫?茖2〗ㄔO,形成特色和專長,并將中醫藥服務拓展到醫院其他臨床科室。
(三)注重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傳播“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理念,積極開展中醫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服務。
(一)中醫臨床科室應作為醫院的一級臨床科室。
(二)設立中醫病床,床位數不低于醫院標準床位數的5%。具備一定規模的醫院,可根據實際需要設立獨立病區。
(三)設立中醫門診,三級醫院門診開設中醫專業不少于3個,二級醫院門診開設中醫專業不少于2個。開設中醫專業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針灸科、推拿科、骨傷科、皮膚科等任選專業。
(四)中醫診室可以與中醫治療室、中藥房一起集中設置,形成相對獨立的中醫藥綜合服務區。
(一)中醫病房每床至少配備0.4名中醫類別醫師和0.4名護士。
(二)中醫門診根據患者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和工作量的大小,合理配備一定數量和層次的中醫類別醫師。承擔中醫臨床帶教任務的中醫臨床科室,可適當增加中醫類別醫師的數量。
(三)三級醫院,至少有1名主任醫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中醫類別醫師。二級醫院,至少有1名副主任醫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中醫類別醫師。
(四)三級醫院,中醫臨床科室主任應當具有中醫類別副主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從事中醫臨床專業10年以上。二級醫院,中醫臨床科室主任應當具有中醫類別主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從事相關專業工作6年以上。
(五)中醫臨床科室的護士應當接受過中醫藥知識技能的崗位培訓,能夠開展辨證施護和運用中醫護理技術。
(六)主管中醫病房的護士長應當系統接受過中醫藥知識技能的崗位培訓,能夠指導護士開展辨證施護和運用中醫護理技術。
(一)門診診室的面積應滿足開展業務的需求。三級醫院,凈使用面積不少于90平方米;每診室凈使用面積不少于9平方米。二級醫院,凈使用面積不少于60平方米;每診室凈使用面積不少于9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建筑面積不少于40平方米,或不低于醫院臨床科室平均每床建筑面積;每床凈使用面積不少于6平方米,或不低于醫院臨床科室每床平均凈使用面積。
(一)基本設備:診斷床、聽診器、血壓計、溫度計、治療推車、脈枕、針灸器具、火罐、電冰箱、計算機等。
(二)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促進中醫診療設備發展的意見》的有關要求,積極配備中醫診療設備。根據中醫藥業務工作的需要,可以配備針灸治療床、推拿治療床、TDP神燈、中藥霧化吸入設備、電針儀、艾灸儀、智能通絡治療儀、頸腰椎牽引設備、中藥熏蒸設備等中醫診療設備。
(三)根據?茦I務工作的需要,配備相應的?圃\療設備。
(四)承擔中醫藥臨床教學任務的中醫臨床科室,應配備與教學相關的儀器設備。
嚴格執行《中醫病歷書寫基本規范》、《中醫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中藥處方格式及書寫規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臨床路徑》、《中醫診療方案》、《中醫護理工作指南》等中醫藥行業標準規范,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有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中醫醫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
根據綜合醫院的發展重點、現有中醫藥工作的基礎、中醫藥治療有優勢的病種以及當地居民疾病譜等方面因素來綜合考慮醫院中醫專。▽?疲┙ㄔO方向。綜合醫院重點發展專病,有條件的綜合醫院也可以發展專科。
(一)設立中醫病床,床位數不低于中醫臨床科室開放床位的1/3。
(二)設立中醫門診,專病門診至少有1個固定的診室,專科門診至少有2個固定的診室。
(三)根據業務工作的需要,配備相應的診療設備,包括配備必要的中醫診療設備。
(四)對中醫建設綜合醫院應按計劃投入專項經費,做到?顚S。
(五)建立中醫數據信息庫,內容包括業務工作信息、病人信息、醫療質量監測信息以及本醫學文獻信息等。
(一)中醫專。▽?疲┥瞄L治療的優勢病種。綜合醫院中醫專病應規劃并培育出1個以上擅長治療的優勢病種,優勢病種門診量應占中醫臨床科室門診量的1/3以上。中醫?茟巹澆⑴嘤2個以上擅長治療的優勢病種,優勢病種門診量應占中醫臨床科室門診量的1/3以上,住院病人也應以此類病種為主。
(二)針對優勢病種確定特有的診療方法。針對確定的優勢病種,應堅持中醫藥特色的治療。每個病種應至少有2項有明顯療效的特色治療方法,同時積極應用中醫非藥物療法,重視中醫藥康復。優勢病種門診中醫藥治療率達到85%以上,住院中醫藥治療率達到70%以上。針對優勢病種研究制定中醫診療常規,突出中醫藥診療方法的綜合運用;定期對優勢病種的療效及中醫藥特色優勢進行年度分析、總結和評估,不斷優化治療方案,并保證優化的治療方案在臨床全面應用;梳理專。▽?疲┲嗅t治療的難點,研究提出中醫解決難點的思路和方法。
(三)中醫特色護理。開展辨證施護,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專。▽?疲┳o理常規,并對中醫特色護理進行評價并制定改進措施。
(四)特色中藥制劑。有條件的綜合醫院要根據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加強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管理的意見》等有關規定,開發并生產用于專。▽?疲┲委煹尼t院中藥制劑。沒有生產條件的,可與有條件和能力的醫院或制藥企業聯合生產院內中藥制劑。醫院中藥制劑品種數量?茟笥2種,專病應大于1種。使用率應占重點病種診療人次的50%以上。
(五)認真學習并執行專病(專科)的《中醫臨床路徑》和《中醫診療方案》。
四、人員配備
對于綜合醫院確定重點發展的中醫?疲瑧鋫3人以上的學術團隊,中醫專病應配備2人以上的學術團隊。團隊的職稱水平、學歷水平應明顯高于中醫臨床科室的平均水平,以突出重點。同時,團隊的年齡結構合理,形成梯隊。必須確立專。▽?疲┑膶W術帶頭人,學術帶頭人應該是在本院該專。▽?疲╊I域造詣最深者。
綜合醫院應制定中醫專。▽?疲┛蒲械挠媱,對于已經明確發展的中醫專病(專科),要優先保證其科研資金的投入。團隊成員均應主持或參加與中醫專。▽?疲┫嚓P的科學研究項目,并努力申報省級、國家級的科研課題。
科研內容主要為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規范、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案優化、名老中醫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傳承的研究,特色中藥制劑的研發與療效觀察等。
有針對性的進行宣傳,宣傳對象既包括本院的各科室,也包括社會公眾。
(一)面向院內的宣傳
主要宣傳中醫臨床科室治療的重點病種或優勢病種或某些病種的優勢環節、中醫特色治療方法和特色中藥制劑等內容。
(二)面向社會公眾的宣傳
主要宣傳中醫臨床科室專。▽?疲┙ㄔO的成果。宣傳方式包括:發放宣傳資料;發表與專病(?疲┫嚓P的科普文章;參與當地電視臺、電臺的健康教育類節目;定期組織醫師深入基層開展義診、咨詢、健康教育活動等。
中醫臨床科室應將以上各種宣傳方式納入科室發展計劃,有系統地長期開展宣傳,以擴大中醫專。▽?疲┑挠绊懥?梢試L試將宣傳的各項工作納入醫院考核內容,以保持宣傳推廣的可持續性。
能夠提供中藥飲片調劑、中成藥調劑和中藥飲片煎煮等服務。中藥品種、數量應當與綜合醫院的規模和業務需求相適應,常用中藥飲片品種應在400種左右。
二、部門設置
至少設有中藥飲片庫房、中藥飲片調劑室、中成藥庫房、中成藥調劑室、周轉庫、中藥煎藥室。有條件的綜合醫院可按照有關標準要求設置中藥制劑室。
(一)應配備中藥專業技術人員或經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并考核合格的藥學專業技術人員。
(二)中藥專業技術人員占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至少達到20%。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中藥人員,三級醫院不低于50%,二級醫院不低于40%。
(三)中藥房負責人,三級醫院應當有副主任中藥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二級醫院應當有主管中藥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
(四)中藥飲片調劑組、中成藥調劑組、庫房采購組負責人,至少應具備主管中藥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五)中藥飲片質量驗收負責人,應為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和中藥飲片鑒別經驗的人員或具有豐富中藥飲片鑒別經驗的老藥工。
(六)中藥飲片調劑與復核人員,應為中藥專業技術人員或經過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并考核合格的藥學專業技術人員。
(七)煎藥室負責人,應為具有中藥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煎藥人員應為中藥學專業人員或經培訓取得相應資格的人員。
(八)有條件的綜合醫院應有臨床藥學人員,可聘請經驗豐富的老藥工參與中藥飲片質量維護。
(一)中藥房的面積應當與綜合醫院的規模和業務需求相適應。
(二)中藥飲片調劑室的面積,三級綜合醫院不低于100平方米,二級綜合醫院不低于80平方米;中成藥調劑室的面積,三級綜合醫院不低于60平方米,二級綜合醫院不低于40平方米。
(三)中藥房應當遠離各種污染源。中藥飲片調劑室、中成藥調劑室、中藥煎藥室應當寬敞、明亮、地面、墻面、屋頂應當平整、潔凈、無污染、易清潔,應當有有效的通風、除塵、防積水以及消防等設施。
中藥房的設備(器具)應當與醫院的規模和業務需求相適應。
(一)中藥儲存設備(器具)
藥架、除濕機、通風設備、冷藏柜或冷庫。中藥架藥物名稱清晰,無歧義,便于辨明。
(二)中藥飲片調劑設備(器具)
藥斗(架)、調劑臺、稱量用具(藥戥、電子秤等)、粉碎用具(銅缸或小型粉碎機)、冷藏柜、新風除塵設備(可根據實際情況選配)、貴重藥品柜、毒麻藥品柜。
(三)中成藥調劑設備(器具)
藥架(藥品柜)、調劑臺、貴重藥品柜、冷藏柜。
(四)中藥煎煮設備(器具)
煎藥用具(煎藥機或煎藥鍋)、包裝機(與煎藥機相匹配)、飲片浸泡用具、冷藏柜、儲物柜。煎煮室應備有量杯(筒)、過濾裝置、計時器、貯藥容器、藥瓶架等。
(五)臨方炮制設備(器具)
根據實際情況選配:小型切片機、小型炒藥機、小型煅爐烘干機、消毒鍋、標準篩。
(一)中藥飲片的采購、驗收、保管、調劑、臨方炮制、煎煮等,應按照《醫院中藥飲片管理規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中藥飲片處方用名和調劑給付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醫療機構中藥煎藥室管理規范》等有關規定進行管理,保證中藥飲片和煎煮中藥的質量。
(二)按照麻醉藥品管理的中藥飲片和毒性中藥飲片的采購、存放、保管、調劑等,必須按照《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進行管理,保證這些中藥飲片的用藥安全和質量。
(三)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的采購以及淘汰,應聽取中醫臨床科室的意見。
七、規章制度
(一)制定人員崗位責任制、藥品采購制度、藥品管理制度、在職教育培訓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
(二)執行《醫院中藥房基本標準》、《醫院中藥飲片管理規范》、《醫療機構中藥煎藥室管理規范》等中醫藥行業標準規范,有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中藥技術操作規程和管理規范,并成冊可用。
主要為綜合醫院門診、病房提供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類別醫師、臨床類別醫師、口腔類別醫師、中藥和藥學專業技術人員、護理專業人員等。
(一)學歷(學位)教育
采取全脫產或半脫產等方式,參加高等學校中醫藥專業學歷(學位)教育,系統學習中醫藥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提高在職中醫藥人員的學歷層次與知識水平。
(二)師承教育
師承教育以跟師臨床實踐為主,著重提高中醫藥理論水平與臨床實踐能力。醫院應根據培養對象的實際情況,配備名老中醫為指導老師,重點學習指導老師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等。
(三)繼續教育
采取全脫產或半脫產或業余學習等形式,主要培養職業道德、傳承中醫藥學術、學習中醫藥及相關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信息,注重繼承與創新相結合,不斷提高中醫藥工作人員的臨床實踐能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
(四)其他方式
其他方式包括崗位培訓,規范化培訓,外出進修,參加研修班、學術講座、學術研討會等。根據培養對象的不同和特點,開展醫務人員行為規范、醫學倫理、中醫經典理論、中醫藥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臨床實踐能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以及中醫藥適宜技術、治未病技術、中成藥合理應用、中藥材辨識、中藥飲片調劑、中醫辨證施護等方面內容的培訓。
(一)中醫類別醫師
1.住院醫師
主要通過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重點掌握所屬科室常見病種(病證)的診斷標準和主要病種診療方案與基本診療技能,熟悉常見病種(病證)的常用方劑和常用診療技術操作。
2.主治醫師
主要通過參加學習班、進修、跟師學習等方式,重點培訓常見病和疑難病的中醫診療技術方法、新技術新方法、名老中醫專家的學術經驗等。對部分病種具有較高的中醫診療水平,對臨床常見的疑難病形成系統的中醫診療思路,積累豐富的診療經驗,具備較高的中醫診療能力,并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中醫診療工作。
3.副主任、主任醫師
主要通過參加高級研修班、學術會議、跟師學習等方式,學習名醫學術思想、臨床診療經驗并掌握本學科臨床前沿新進展,重點培養疑難、危重病的中醫診療技術方法。具備較高的中醫理論素養與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應用中醫診療技術方法處理疑難、危重病癥的能力,并且具備對本科室重要治療方案作出最終決策的能力。
(二)臨床類別、口腔類別醫師
主要通過崗位培訓等方式,重點學習《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中成藥)》和《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指南》、中醫藥基本理論和中醫藥適宜技術,使綜合醫院臨床類別和口腔類別醫師熟悉中醫藥基本理論與知識,能夠正確、合理使用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和中醫藥適宜技術。
(三)中藥和藥學專業技術人員
主要通過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方式,使中藥和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熟練掌握藥材辨識、中藥配伍、中藥飲片炮制與調劑、中成藥臨床應用、中藥飲片煎煮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四)護理專業人員
主要通過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方式,學習中醫藥基本知識與技能,使中醫臨床科室的護士能夠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護理常規、操作規程,能夠開展辨證施護和中醫特色護理,提供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康復和健康指導。
四、制度建設
(一)推行學術帶頭人制度
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應推行學術帶頭人制度。學術帶頭人作為中醫臨床科室的學術權威,應在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學術帶頭人負責指導本科室中醫特色的傳承和創新工作,組織研究確定本科室中醫學術發展方向,指導重點項目的制定與實施。
(二)建立培訓考核制度
綜合醫院應建立培訓考核制度,將各類人員的培訓納入考核指標體系,根據培養對象的不同,制定相應的考核內容和辦法,并將考核情況與醫院的崗位聘任、職稱晉升、醫師執業等相結合。承擔中醫藥教學任務的人員,還應將中醫藥教學情況納入其考核內容。
(三)建立保障激勵制度
綜合醫院應制定中醫藥人才配置、梯隊建設方案以及人才培養激勵制度。在職稱晉升、進修學習和學術交流等方面為中醫藥人員創造條件,與西醫藥人員同等待遇。綜合醫院的崗位聘任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應有利于中醫藥人才培養。在綜合醫院教育經費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專門用于中醫藥人才培養。
(一)綜合醫院應鼓勵和支持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為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創造條件。
(二)要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標,以進一步豐富中醫藥診療思想、方法、技術,提升中醫藥臨床防病治病能力為重點。
(三)要在堅持中醫藥自身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綜合醫院人才、技術、學術及現代設施設備條件,注重多學科參與,結合醫院具有優勢的現代醫學相關領域,積極開展中西醫結合的科學研究。
在國家中醫藥科技研究戰略指導下,綜合醫院開展中醫藥科研的研究內容應適應需求、堅持特色、把握重點。根據醫院的實際,著重開展以下方面的研究。
(一)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診療規范的研究。
(二)具有中醫藥治療優勢的病種診療方案優化的研究。
(三)名老中醫專家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的傳承研究。(四)針對臨床療效確切的經驗方,開展協定處方以及中藥制劑的開發和應用的研究。
(五)疑難病、危急重癥、重大傳染病等疾病的中醫防治方法和技術研究。
(六)臨床?茖2≈嗅t治療難點解決的思路和方法的研究。
(七)借鑒現代臨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開展評價方法研究。
要將中醫藥科研納入醫院科研工作計劃中,為中醫藥科學研究創造支撐條件。
(一)配套經費
對國家、軍隊、省部級中醫藥科研課題按照一定比例配套科研經費,設立獎勵基金。院內課題要落實科研經費,對其他課題給予積極扶持。為中醫藥重點研究室或專。▽?疲┑目蒲信涮讓m椯Y金。
(二)配套設施
1.綜合醫院應完善圖書館,實驗室等基礎條件建設,增加各類學術資源,豐富獲取各類學術資源的手段,創造學術資源交流共享平臺。如實驗室、研究室對中醫臨床科室科研人員開放。
2.綜合醫院應積極支持中醫藥科研所需的實驗儀器和設備的購置配備。
3.綜合醫院應積極建立與社會、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相關企業等機構的科研資源共享渠道,配備相應設備設施,保障多方面的科研資源共享。
綜合醫院應建立科研保障制度,保證中醫、西醫科室同等對待,協調發展。
(一)科研課題管理制度
按照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總后勤部衛生部的要求,完善課題申報、課題評審、經費保障、課題驗收、人員管理、獎懲制度等科研制度。
(二)科研人員考核激勵機制
在綜合醫院綜合考核指標體系中,應根據中醫藥科研特點和中醫臨床科室的具體情況,單獨建立中醫臨床科室科研的考核制度和鼓勵中醫藥科研的激勵機制,促進中醫藥科研團隊和梯隊建設。
綜合醫院科研管理部門應積極做好院內的中醫藥科研成果總結和論證等前期工作,按照相關科研成果鑒定要求,做好相應的協調申報工作。在科研成果獲得正式鑒定后,積極組織推廣應用。對優化的中醫診療方案盡快推廣運用到臨床;對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病案的總結和研究成果應編輯出版并推廣使用。
中醫臨床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之間建立協作機制
中醫臨床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之間建立協作機制,其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中西醫兩種醫學優勢,提高臨床療效,縮短疾病進程,減少醫療費用。通過加強中西醫合作,將中醫藥服務拓展到醫院各臨床科室,使患者在綜合醫院接受西醫藥服務的同時也能夠享受到安全、有效、及時、方便的中醫藥服務。
(一)會診轉診
建立并落實中西醫相互會診轉診制度。在明確中醫、西醫治療各自的優勢病種、優勢環節的基礎上,中醫、西醫臨床科室之間應主動向對方臨床科室請求會診或轉診。
(二)診療方案制定
建立中醫藥參與診療方案制定制度。綜合醫院要集中全院力量,針對中醫藥治療有優勢的病種,通過專家共識、臨床路徑、診療方案等方式,找準中醫藥切入點和介入時機,明確中醫藥參與治療的方案。中醫臨床科室要主動參與醫院各臨床科室常見病和重點病種的診療方案制定,發揮中醫藥在優勢病種和優勢環節上的治療作用。
(三)病例討論
建立中西醫共同參與病例討論制度。在對急危重癥、疑難病等疾病進行病例討論、確定治療方案時,西醫臨床科室應針對中醫藥治療有優勢的病種或優勢環節,主動邀請中醫臨床科室參與本科室急危重癥、疑難病等疾病討論,聽取中醫臨床科室的意見與建議,發揮中醫藥在優勢病種和優勢環節上的治療作用。
(四)衛生應急
建立中西醫共同參與衛生應急制度。中醫、西醫臨床科室要積極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治工作,加強溝通協作,共同制定中西醫參與衛生應急的技術方案,提高醫院衛生應急救治能力和水平。
(五)學習交流
建立中西醫相互學習交流制度。學習交流內容根據對方科室的需要,以臨床實用為主。中醫可以定期到西醫臨床科室介紹中醫診治疾病的理念、診療思路以及中醫藥的特色優勢,講授中醫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中成藥合理應用以及針灸、推拿等中醫適宜技術等;西醫可以定期到中醫臨床科室介紹現代醫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等。中醫、西醫臨床科室的醫師可以到對方科室輪轉一定時間,相互學習,增進了解。
(六)科研協作
建立中西醫科研協作制度。重點要針對臨床上單純的中醫或西醫治療效果都不明顯的疑難病、急危重癥等疾病,中醫臨床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之間進行聯合攻關,開展中西醫結合防治方法和技術的研究以及中藥的研發等。可以采取共同申報科研課題等方式。
三、保障措施
(一)綜合醫院要制定中醫藥參與全院會診轉診、診療方案制定、病例討論、衛生應急、學習交流、學術講座以及科研協作等醫院管理制度,為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提供制度保障;要采取多種形式,為中醫臨床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之間搭建溝通協作平臺。
(二)中醫臨床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之間協作機制的建立應以制度為保障,可以通過科室之間建立相應的制度,保證科室之間能夠長期有效地開展業務合作。
中醫藥科室通過開展中醫藥文化建設,營造中醫藥文化氛圍,使人民群眾從診療環境、就診方式、服務態度等方面切實感受到獨特的中醫藥服務,進一步了解中醫藥,提高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同時,以中醫藥文化建設來促進中醫藥科室的建設、技術服務、學術研究、人才培養以及科學管理等各項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二、中醫藥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與方法
(一)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核心價值體系是人們精神理念、價值取向、道德觀念的總和,是全體員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觀念。
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中醫藥文化的靈魂,大家普遍認為,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為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理念。在中醫藥科室的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應結合自身特點,將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融入中醫藥科室宗旨、行為規范以及環境形象等方面加以體現。
行為規范是中醫藥文化在中醫藥科室的執行方式,是保障中醫藥科室人員的行為遵循和體現中醫藥文化的主要手段,也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在從業人員行為上的具體體現。在行為規范體系建設中,應將中醫藥文化融入中醫藥科室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從診療行為、服務方式、服務流程、言語儀表、教學傳承、同道相處以及特定禮儀等方面,形成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服務文化和管理文化。同時,應通過以下方式加強規范的落實和執行:
1.建立制度。建立健全保障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的各項規章制度,將各種行為規范通過制度固定下來,可以形成具體明確、切實可行的員工手冊。
2.教育培訓。將員工手冊作為重要內容納入中醫藥科室人員培訓中,并注重培訓形式的多樣性、趣味性,提高培訓效果。
3.實施考核。將行為規范的執行情況納入目標管理,制訂考核指標,建立獎懲辦法,落實考核結果。
4.樹立典型。樹立執行行為規范的先進典型,立身邊標桿,發揮先進的模范帶動作用。
中醫藥科室環境形象是中醫藥文化的物質載體,是展示與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重要方面。在環境形象體系建設中,應在中醫門診、中醫病房以及中藥房等區域內的設施和內部裝修、標識、科室簡介等方面體現中醫藥文化風格與特色,形成濃郁的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文化氛圍。要在遵循全院要求、充分體現科室宗旨、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堅持統籌規劃的基礎上,注意把握大眾化、個性化、實用性、審美性的原則。
1.中醫門診部
在全院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將中醫門診部設置在便于門診患者就醫和取藥的樓層。建筑及裝修元素中可使用突出中醫藥文化特征性、象征性的符號,如具有強烈自然感的水、木、沙石等建筑外形結構設計。
2.中醫病房
中醫病房可以建設中醫藥文化走廊,內容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營造視覺效果,裝修設計元素中可以采用具有中醫藥文化內涵的圖標、格言、掛飾、壁畫、雕塑、肖像等。設置生藥標本展示、針灸外治器具展示,本科室特色簡介,專家特長介紹等項目。
營造聽覺效果,可在病區走廊,播放輕柔的中國傳統樂曲或中醫五行音樂等作為背景音樂。
營造嗅覺效果,可使用具鎮靜安神效果的香薰,以及種植藥物性花草。
3.中藥房
依托醫院品牌,名老專家形象進行中藥房形象建設,樹立兼具古樸濃郁中國傳統醫藥氣息以及具有合格、高效、衛生的現代化中藥學硬件形象。
中藥房內部裝修,藥斗、調劑臺面等可采用木結構傳統設計;藥物包裝紙可以設計具有傳統醫學形象感的圖紋。候藥區可以通過懸掛名老中醫箴言,置放多寶閣展示中草藥標本、中藥材優劣對比展示;設置中藥宣傳手冊架等,裝修中可采用古色古香的窗欞、靠椅等加強傳統中醫藥文化氣氛。
4.全院形象建設
全院宣傳欄中中醫臨床科室簡介應體現中醫藥文化風格與特色,可進行養生保健等中醫科普知識宣教,及時公告中醫臨床科室最新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