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醫院積極擁抱信息化,掀起了一場醫院管理模式的IT變革。哪家醫院IT革命讓人驚掉下巴?
云時代已經來臨,IT技術革命正在影響全球各行各業。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IT技術革命,讓醫院信息化與企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甚至可以后來居上。不少醫院積極擁抱信息化,掀起了一場醫院管理模式的IT變革。“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哪些醫院信息化讓人驚掉下巴?我國多數醫院在人、財、物的管理上,都是采取粗放型管理。在某種程度上,院長并不知道醫院每一分錢是怎么支出的。對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下稱“301醫院”)在運營管理中,借助ERP實現了精細化管理,盤清了人、財、物。2011年1月1日,301醫院的ERP系統正式上線,該系統是在HIS和財務管理中間加了人、財、物的運營管理。其中,人力資源管理包括組織結構、崗位類別、人員類別、薪酬福利、入轉調離、人員資質等;資金管理是指門診、住院收入以及相關管理;物資管理包括醫療物資、后勤物資。
借助ERP進行財務管理,既可以實時管理醫院內部財務,也可把實時的財務管理生成醫院的衛生事業費財務管理系統,上報到上級部門。
在此基礎上,301醫院建立了運營管理支持系統,方便領導實時關注醫院運營,決策支持系統可查詢、分析所有數據,實時展示醫院的整體運營情況,實現資源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化。2014年5月13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下稱“北大人民醫院”)成功問鼎HIMSS7評級。該院院長助理、信息中心主任劉帆認為,“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下一步醫院信息化建設重點工作是實現數據的深入應用。目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共建設了73個系統、204個子系統,并將原有系統以點對點連接,變成以平臺進行對接,建立了臨床數據中心(下稱“CDR”)。CDR通過連接33個IT系統,可一分鐘實時抓取78%的數據。劉帆認為,未來醫院信息化建設將向兩個層次發展:從醫院內向院前和院后延伸,把所有醫療數據整合到一起,實現橫向整合;將患者個人數據從臨床信息逐步轉變為健康信息、家庭信息、基因組學信息,實現縱深打通。“醫療大數據的真正價值不是技術,而是商業模式。”劉帆談到,借助信息技術產生出的海量醫療數據可建立預測模型,為疾病的預防和預測提供一些新方法,并通過大數據研發出新藥品,探索新的治療方法和診斷方法,供醫生、患者和研究者使用,通過商業模式實現醫療大數據的兌現。在“門診大廳人滿為患、摩肩接踵”已成醫院一景的當下,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溫醫一院”)通過信息化實現門診零排隊,并斬獲“2015亞洲醫院管理獎”金獎。為照顧不同層次人群的就醫需求,溫醫一院推出了多種預約途徑。包括電話預約、自助機、網絡、手機APP、支付寶、微信等多種預約形式。對于慢病患者和產婦等有多次檢查需求的患者,醫生在診療期間可直接為他們預約下次就診。當患者預約成功后,會收到由該院發出的免費短信,提醒他們就診時間,可精確到幾點幾分,以及他們到幾號診室找哪位醫生就診。溫醫一院在門診中推行診費預存,患者通過銀行柜臺、手機銀行、網銀、支付寶、微信錢包等多種方式將錢存入就診卡內。檢查、化驗時從卡內結賬,避免了反復排隊繳費。自助機是溫醫一院向患者開放現金服務的重要工具。截至目前,該院共擺放了290臺自助機。它們具有掛號、銀行卡轉賬、現金充值、打印化驗單等20多種功能。患者在自助機上刷一下身份證或就診卡,所有非醫流程都可辦理。在溫醫一院,有一項改革屬全國首創,即取消門診和住院收費站,將兩者合并為一個收費站。患者住院時,由各病區的護士站護士刷卡辦理進出院手續及費用計算。在就診過程中,只要就診卡預存了足夠金額,期間所發生的檢查、治療、藥品等費用,患者與醫生溝通后,可通過就診卡自動結算,再去做檢查或到藥房取藥。掛號、收費環節被取消后,溫醫一院的就醫流程得到優化,患者大概30分鐘完成一次就診過程。作為一家大型三甲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下稱“湘雅二醫院”)在患者流量大,危重患者多的情況下,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護理質量和加強安全管理。借助六大護理信息系統,湘雅二醫院實現了護理電子化,規范了護理流程,統一了護理保證,實現了對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1.移動護理信息系統。與傳統HIS系統、醫囑處理系統進行對接,應用PAD、PDA等平板實現護理工作的床旁實施。2.輸液監控系統。實現了輸液匹配、輸液速度的顯示、輸液量或者剩余量的顯示以及輸液異常的提示。3.病區護理電子白板系統。幫助護理人員從HIS系統和移動護理后臺提取所需數據,并集中顯示,對患者動態、特殊病情和護理項目予以觀察和監控。4.護理排班系統和人員管理系統。護理部通過電子排班方式對護士工作排班,還可自動統計護理的工作量,并自動統計出病區每天、每周、月、年的床護比。5.不良事件報告系統。該系統可統計分析護理中所有的不良事件,對不良事件的報告更及時,數據也更準確。6.移動護理質量檢查控制系統。講PDCA管理理念與移動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并應用在質量管理控制中,實現了對科室質控、對護理部的重點監控以及對夜班或節假日重點時段的監控。如何在現有規模下,由量增轉向追求核心競爭力,學科由綜合轉向特色,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下稱“仁濟醫院”)管理層思索的一大問題。為此,仁濟醫院運用信息化手段,用數據進行臨床醫療質量管理和監控重點手術,實現了醫療質量管理的精細化。在醫療質量控制方面,仁濟醫院建立了月度醫療質量績效報表,在門急診方面主要關注人次、總費用、均次費用和藥占比,在住院方面重點關注出院人次、手術人數、總費用、均次費用、藥占比、耗材占比和平均住院天數。仁濟醫院醫療質量績效月報會對單病種進行監控,對主要病種進行數據評估、分析以及績效分析,并在院內科室間進行縱向比較。此外,就同一病種橫向和上海其他公立三甲醫院進行比較。在核算過程中,運用了HIS系統、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病案管理信息系統等進行數據管理,以精準數據為基礎,保證考核科學性。仁濟醫院的日間手術在國內開展較早,不僅重視日間手術的數量,并重視調整結構。為此,日間手術管理信息系統,可對日間手術床位進行科學管理。該醫院的日間病房床位是個公共平臺,門診醫生看到有床位就可以搶,先到先得。該系統可根據患者意愿以及主刀醫生手術日,預約手術日期。該系統有一個模塊是日間病房床位自動分配系統,可顯示該預約日是否還有空余床位。如果仁濟醫院日間手術室沒有空床,醫患協商后可在系統內預約以后日期。醫院信息化IT革命仍將持續,醫院的管理思想如何通過信息化技術來實現,不僅需要醫院管理者“腦洞大開”,更需要IT供方的“奇思妙想”。
來源:健康界 作者:馬曉蓓
|